找到相关内容88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原始佛教“业说”概论——以《阿含经》为中心

    的“四”,再加“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”等,构成“八”;还有“苦苦”、“...middot;思经》有以下说法:   于中,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报。口有四业,意有三业,不善与苦果受于报。云何身故作三业不善与苦果受于报?一曰杀生。……二曰不与。&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5156688.html
  • 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

    中的乐观旷达。原始佛教提倡人生是,认为对于凡夫而言,现实生活的一切现象可以说都是的。这种道理,谓之谛。谛,作为佛教四谛之第一谛,它是建立佛教学说的基石,因为佛教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教人如何从人生是中解脱出来。佛教中所说的,有很多种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谓之四,若加上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则谓之八。这些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遭遇到的。而人在社会生活中,常常不是一帆风顺,总会有...

    李小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5758426.html
  • 以一身来担人间——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二

    所说的“”主要包括幻灭之、流言之、牺牲之以及虚妄之。  “人生即”、“一切皆”是佛教的基本教义,佛教所言之,除了生老病死之外,还有求不得、爱别离、怨憎会以及五。由于佛教“一切...实在苦痛,但我们总要战光明,即使自己遇不到,也可以留给后来的。我们这样的活下去罢”(《书信·360326 致曹白》),只不过与前期相比,他的心态更沉静、更豁达而已。  纵观鲁迅的一生,佛家“人生”的...

    哈迎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5758486.html
  • 佛教的礼仪及其禁忌

    ) 、“疑”(犹疑)、“恶见”(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、断见等)为六个根本烦恼。由于有烦 恼,就会感到人生是的。一般地说,人生有八: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爱别离、 怨憎会、所求不得、五。...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都取决因果关系。同样,人的 、人的生命和人的命运,也都是自己造因,自己受苦。十二因缘是: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 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、有、生、老死。十二缘起的内容和互相关系如下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4061319.html
  • 探讨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

    、雕塑、美术等各个文化领域。佛教的基本教义是“四谛”法,“谛”的含义是真实深刻,“四谛”是指“、集、灭、道”。“”是说“人生皆”,包括生、老、病、死之,“求不得”——欲望得不到满足之,“爱别离”——生离死别之,“怨憎会”——与难于相容的人一起相处之,“五”——执迷地把五蕴和合的虚空的自身认作真实的存在而导致之。故原始佛教认为人生是一苦海。“集”是说集合、招致苦难的原因...

    高荣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0562853.html
  • 禅法要义

    、无因则无果的不起愿乐贪求观。四行中的“称法行”,主要教导学人应该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,对“五(或五阴盛)”作有相无体、如梦如幻观,所谓“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阳焰,行如芭蕉,识如幻化。”[...、无寻唯伺、无寻无伺的次第而修,最终生于色、无色界中,是“世间禅”;若依蕴处界三科、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修习,厌三界,欣涅?乐,破人我执,断烦恼障,出世解脱,得离系果者,名“出世间禅”;若依一切法进行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53363318.html
  • 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讲义

    一切厄”。  照佛教看,人生有八:生、老、病、死四种身,此外还有“爱别离”,“怨憎会”,“求不得”和“五”,或称“五阴胜”。所谓苦乐都是五蕴所生,并无自性。只有菩萨知道苦乐是五蕴所生...因为只译一“度”字含义似不完全,故译为“度无极”,意谓达到与“道”合一的境界。而《大明度无极经》似均于《老子》之“知常曰明”和“复归于无极”。第三是顺古不翻,即沿用已久的译音,大家都能了解的意义,所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3263783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教概观

    贪得无厌沉迷财利之,苟非到共产主义社会,生产发达,生产关系平等,各尽所能,各取所需,是万难免于求不得的。八一切无常五,五即人们的身心,色受想行识,称为五蕴。是众多聚积的意思,色是就物质界肉体...五蕴进攻,五蕴本身怎能不?中国哲人老子说:“吾之大患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!”了知有身之为患,便知一切无常五之为了。  人之一生,从生而老而病而死,这是任何人不能免的。在生后死前,人事之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364456.html
  • 佛学之真理论

    。此共四种。复加四名,一者圣谛,谓诸世间,一切是。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一切无常五。即诸有情,从生至死,及彼中间种种行动遭遇,无非者,故说世间一切是。此义...障者,不外二端:一者私心,所谓情也;二者成见,所谓执也。情为障故,爱憎著,染污留难,不舍生死,此之谓烦恼障也。由烦恼障,不知,不断集,不证灭,不修道,则生死流转。由烦恼障净故,无漏智生,即能正知世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4764660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4)

    离,有爱别离。所求不得,有求不得无常,有一切无常五。是故人生无时无事而非其,是为人生忧逼迫。垢秽不净故,忧逼迫故,是谓生杂染。  业杂染者,业谓行为,亦名事业。业有二种:谓善及恶...也。)佛子,此中无明爱不断是烦恼道,行有不断是业道,余分不断是道。(以上三道不断观,所谓三道即三杂染,谓烦恼杂染、业杂染、生杂染。或又名惑、业、也。)如经所言:有情生死世间果报不外十二有支之缘起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964817.html